深圳深达品牌网站建设公司于2005年创立,
以高端网站建设、品牌网站设计、集团网站制作、响应式网站建设、外贸型网站设计、营销型网站建设、手机网站制作、微信网站建设、H5网站制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制作、品牌设计、平面设计、网络服务、品牌整合传播策划为核心业务,
致力于高端市场,专注于品牌服务、提升企业形象!咨询电话:0755-83769155

深圳网站建设、深圳网站设计、深圳网站制作、网页设计、深圳网络公司、品牌设计

2006版 | 咨询电话:0755-83769155

设计观点

LG副总: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2011-08-26     文章来源: 深达设计
Tags: 用户,设计,理念,体验,文化,日本

 

  计世网消息(王一粟)1112User Friendly2010暨大中华区第七届用户体验行业交流大会于1112日在江苏南京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正式开幕。Prof.kun—Pyo lee做了主题演讲。演讲中表示,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造成用户有不同的体验。所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就是变得很重要。
  Prof.kun—Pyo lee:谢谢各位,好的。后面的听众能够听到我的声音吗?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这个主题是对于不同的文化的一些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经常聊文化,有一些人聊文化的审美观,有一些聊文化的功效功能,我今天要特别讲一讲文化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我的演讲会局限在文化的框架内,还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一些方面就像刚才的主持人介绍过我,我之前在韩国科技尖端大学任职,这个是距离汉城大约有一段距离的一个地方,我在这个学校任教很多年,当年那个Donald Norman先生也是和我一起工作,所以大家可以看到,Donald Norman当年都给我干活,看到我的位置有多么的重要,当年他是给我打下手的。现在,今非昔比啊,大家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我是在LG电子工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子器械公司之一,现在这个世界也和以前的世界不一样了,我在大学里任教也25年了,目前我是LG电子的副总,我有责任先拿LG做一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业的经验,这样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LG电子的一些情况。在LG呢,我有很好的这样一种从业的环境,我们的这个目标愿景就是要通过创新来去丰富和更新,使世界的生活更美好,这样的一个任务是非常重大的。目前来讲我们全球的员工达到82千人,跨越117个全球的业务领域,所以应该说我们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全球的这个销售额呢达到了434亿美金,这个换算成人民币也是不小的一个数字。所以呢,这也是我们那个办公大楼,这个楼是很漂亮的,然后呢我的这个设计办公室,设计中心也是在这个大楼里面,我也是这个办公中心的主要的领导人。
  那么LG的设计公司是韩国第一家这样类似的设计公司,当年它是1959年开始创立的,这是我们当时地第一款设计,我们应该说在这个领域里面是处于先锋的地位,而且对很多其他的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到今时今日你所看到的一些韩国的设计的景象都受到了我们的影响,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一开始做过电话、电扇、冰箱、电视、洗衣机,这种设计的理念的创新都是由LG最开始倡导和推广的。那就是我们的这个设计中心所牵头来执行的。我们整体的这个组织所有的这些专业的这种知识领域,不仅仅是包含设计本身,它更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表现,各种各样的这种设计风格、设计内容,设计领域都被纳入进来,我们有这种移动的、电讯的这样一种设计,还有其他的一些设计实验室,所有的这个分支的设计实验室都交织在我们的LG设计实验中心,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有5个设计中心,包括在伦敦、纽约、东京、新德里和北京以及汉城。在座的各位如果任何人感兴趣要去LG北京办公室工作的话和我的这个同事,回头会下进行联系,他是杨先生,杨先生呢任何大家在座的各位如果感兴趣,要想和LG结缘,想在LG电子公司工作的话,请抓住这个机会跟杨先生交流,我们非常欢迎您的加入。我们一共有大约600多个设计师,整体的设计团队在全世界来说规模也是非常大的。
  我们有手机移动电话的设计,目前的这个移动通讯的行业经历了一些起伏。当然我们也是把这个技术纳入到很多其他的一些电子设备当中,比如电视、冰箱、电子墙壁等等,有600多个设计师的设计团队我们也是工作非常努力,使这样的创新成为现实,纳入到各种各样的应用当中。目前呢,我正在经历和面临着一些相对的问题。比如说在整体的这个设计中心的推进中呢,我们也是经历了很多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承着的就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创新风格,我们一贯的是关注这种创新,但是目前呢,更多要引入这种可持续性的创新理念,这样在促进一个产品功效性达成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它是一个永远可持续性向前推广的过程。大家知道目前呢,可以说有很多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些不好的因素,他们改变了游戏的规则,这里面用怪兽来形容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一会要和大家具体交流的。所以在这个整体创新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大家看看这些手机的板面,你可以看出有什么区别吗?看上去差不多,大同小异,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用户界面的这样一种设计,难道真的有那么不同呢?还是最终它们其实都差不多?设计师在这个区分个性的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角色呢?难道就是说变变形状,改变改变其他的一些元素,看看这些手机的板面,形状差不多,颜色差不多,不仅仅是移动手机的的行业,我们在电视这个产业里面也是经历了同样的一些事情。应该说是,这种国际性的这个TV平面直角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目前来说,整个游戏的规则更加集中的体现在一些数字方面的转变,从1006.53.5MM(音)HZ?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100英寸这样一个大小的电视屏幕,3.5MM的这样一个厚薄的程度,大家都能够做到这样一点,都能够做到这样的技术优质性。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想问题,电视机目前再也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的工具了,已经变成了一个获取信息的窗口,已经变成了所有活动的一个传输视频监视设备,它的功能被赋予越来越丰富和越来越多的内涵,所以在LG我们这个集团,我们整体说这个领域里面还是做的不差。
  除此之外,大家看一看所有全世界这些电子行业的这些巨头公司,包括LG,包括三星,还有东芝,还有很多其他牌子,大家可以从幻灯片里看到,所有这些公司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所有的组织的组织模式都是按照这样一个风格走下去。那么,有些专注于做移动通讯设备,有一些专注于做家用电器设备,有一些专注于做其他的大型的通讯设备,可能到目前为止可能发展得都还不错,因为什么呢?因为还没有这种比较相关联性的单元单项产品进入进来,因为最终这个内容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分出来,大家目前意识到问题所在了吗?到底我们归属于哪里?到底是电脑、还是移动通讯还是其他的一些领域?我们的宿命在哪里?如此多这种产品和产品之间的趋同性的整合,然后你凭什么拿一个产品说这是我的风格,这就是我的产品,别人和我不一样?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产品之间的一种关联性,目前呢,电视呢可以直接和其他的一些通讯设备进行接口连接,但是回过头来再谈一谈我之前提到的商业单元,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够,它们都是一些独立的组织,苹果、谷歌这两个巨头,目前已经开始行动了,它们打破所有的惯例,它们也意识到如果我们再不交流的话可能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所以今天呢我要跟大家交流一下,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应该是什么?至少我们应该这样去想。
  从现在开始啊,和大家简单进入到我这个演讲的主题。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导师,这是Jay Doblin老师,他是在美国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鼻祖性的先导性的人物。他呢给我很多的这种启发和激励,虽然他已经过世了,但是他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他说的很多话当中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就是这句:产品就是凝结的信息。很多设计师啊就只擅长设计产品本身,就这么一个产品,不管这个产品的形状多漂亮,它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产品,一个单纯的东西,一个物品在那里,但是我的导师说过产品绝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产品虽然本身是一种物质,是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但是它是所有凝结信息的一个载体。信息是最有价值的、最有技术含量的这样一种,最能体现文化的这样一种介质,是通过产品来承载的,所以产品不仅仅是产品,我们要思考如何把这个信息凝结在产品里面,怎么把它凝结进去?凝结的内容是什么?换句话讲,不管你在设计什么产品,不管你做什么样的艺术品,这是你向外传达交流文化的一个小小载体和平台,所以,这个对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文化是如此之重要,你看看这个图片,特别好看,那么,这个韩国的一种画法,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产品你就会想到,这不仅仅是倡导这样一种画法,你就会忘记它是一个产品,一个物品的层面,或者是一个艺术品,你会联想到在远古的时代,有这样一位女士以这样优雅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换句话讲,这就是凝结的信息,一下子把你带回到很多年前,不仅仅是让你思考过去的样子,还会思考未来我们会做一些什么?这是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所谓时间机器的想法。从中显而易见就是说,我们不管是报纸也好,我们不想把这些东西来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想通过这些产品,把我们经历的生活和体验传达给我们的下一代人,所有小的东西,小的细节,不管它多小,不管它多大,你把所有的这些信息凝结在一个载体上,你凝结的不仅仅是信息,你凝结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是一个社会存在过的内容。包含韩国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我们现在其实说这个问题问自己问得比较晚,觉醒的比较晚,我们在这个文化的氛围中我们到底是谁?大家现在都太忙了,大家都忙着赚钱,所以就根本没有那么多空间停下来,让自己静一静、想一想,我到底是谁。拿韩国来举一个例子,当年日本的殖民地,64年的殖民地,当时这个文化受到强大的一种影响,在此之后又经历了南韩和北朝鲜的内战,内战时整个韩国处于饥荒、贫乱之中,又经历了很多年,到了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坐下来想想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终于有时间来想想,我到底是谁?我应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太难了,为什么呀?因为文化就好像是一种游泳的技巧一样,这花样游泳表面上看非常漂亮,看到这些女孩子在这里面以同样的方式和姿势进行美丽的呈现,但是你看看水面以下,她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就好象文化一样,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你只看表面的这种美丽的表象,而不去思考它生成的这样一种艰辛的过程,这是不足够的,所以,(换幻灯片,和演讲不同步了,各位少安毋躁)。
  所以,在谈文化的时候我拿谷歌来例证一下啊。你查一下“Culture”这个词,搜索的结果成千上万,搜索的结果都包含两个关健词,艺术,时尚。或者其他的一些比较传统,这样比较浓缩的词。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文化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界定方式,所以现在呢再聊到文化的时候,一般设计师主要看四个领域。一、语言和一些标识,标志。大家看到这是不同的邮箱,这是日本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也有一些邮箱看起来是左边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一种收信的信箱,但是在韩国我们有自己的不同风格的收信的信箱,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被设计成不同的放法,这种放法有好有坏,但是设计师的角色在于什么呢?你一定要思考一下,整体的这个信箱的用户界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比如有一些来自公司的设计师他跟我说,其实有一个叫李教授的,他跟我说,他当年是设计微波炉的,他设计出来的这个标识呢就下面的这个一个雪花,下面滴一点,是解冻的意思,然后把这个放到欧洲的市场上应用,那么有一些消费者看到这个标识就误解了,以为这是一个痔疮。看到这个痔疮这么大,并不是冷冻的这样一个效果,好像你这个烹调的工具,微波炉怎么能够和痔疮相联系呢?所以当时他就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个图片重新设计,变成两个小一点的设计,一般痔疮不会两个一起出来,这样就会澄清这样的误解。很多设计师,北京LG公司的设计师呢也是,做过类似的这样一些项目。
  那么,语言和标志是非常重要,它们是一种,比如说大家可以看,这是CK(音)手表牌子的手表设计,他把同样的功能的手表设计成为不同的样子,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在欧盟也是,通过对各个,整个欧盟内部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把它设计成不同的形式,比如看到德国的感觉和意大利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意大利更有一种时尚的感觉。有时看起来像一支钢笔一样,所以同样的功能,同样的产品呈现的方式不一样。另外一个,当我去瑞士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信息牌,有那么多国家的游客进入到这个国家来旅游,所以他看到这个标识心里就清楚了,然后他们用各种语言来表达欢迎的意思,有日语的、英语的、最后应该是汉语,中文。它以为这个日本和中文首字母也要大写,但是我们根本不这样写东西,他把前面的字母进行大写了,所以这样的一种文化的误解中,小细节是处处都存在。
  再看这张幻灯片,所以从这个角度就能够看出来,设计师到底他的角色是怎样的?比如说这个是通过他们的这种文化把手机上纳入更多的功能,这个手机特别,在阿拉伯国家这个手机特别受欢迎,也是LG公司设计的,因为它有一个独特的指南针的功能,因为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每天都跪下进行祈祷,所以他必须要知道麦加的方向在哪里,所以LG在设计手机的时候给他一个指南针,告诉他们往那个方向祈祷是正确的方向,这是我们结合当地的文化进行的设计。对于我来说,我整体的这种战略思考的转折点呢是,是凭我个人的一种经验,我96年的时候经历过这么一件事,我回到了LG,我在芝加哥大学毕业的,和我的同事在那里经过悠闲的一年,那个时候我孩子已经10岁了,我孩子很喜欢吃披萨,我们就买冷冻的披萨,用盒装的。他说,如果这个披萨不好吃的话,你要把这个披萨在热的时候放在微波炉的第二层,哪儿的第二层?上面的还是下面的,我搞不明白,我就仔细的去思考,是不是下面数的第二层?但是我当时就觉得是下面的这第二层,但是我问我美国的这些朋友,我美国的朋友跟我说,你从上面数的第二层,我当时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要从上面数?从那时候开始啊,我就深刻思考,要不停地问问题,到底在人和设计进行交互的时候,到底文化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作用?仅仅是宏观上,微观上?所以最近我也想到了一些解答的方法。那么哪一个是前排呢?大家觉得这三个哪一个是前排?那么在韩国啊,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韩国的教育领域的情况,这里面有英语的解释。在这个图片中有三个东西,在这些东西中的哪一个是在前排的呢?
  在东京觉得底下这个是前面,这几个人都觉得在底下的这个是第一排的物体,这是东京人的感觉。再换一个地方,在汉城,认为最前面的,最大的这个是前面,就是下面的这个是前面的。这个男的觉得最大的是前排。这个是我们中国的人,最大的这个是前排。我感觉前面最大的这个是前排。到美国了,伊利诺伊州,上面的那个是前排,最上面的那个是前排的。
  大家怎么反应不一样啊?为什么呢?顺便提一句啊,没有任何对和错的这种文化,没有好和更好,差和更差的文化,为什么大家反应不一样呢?因为西方人觉得他们是处在宇宙的中心,但是亚洲人觉得中心是其他人,我才不是中心呢,所以我们是从跳出中心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西方人却觉得我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他思考的时候是从我这个点出发,向外辐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这种选择,那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这样一些体验,比如说,大家知道在亚洲啊,我们从泛到小,而西方人是发散的角度,我亚洲的朋友,比如李教授也是,给我发电子邮件是先谈大背景,最后再谈细小的这些问题。先用一对话讲一讲这个整体,铺垫一下,最后再说实质内容,但是国外的同事是反过来,先说事情最后再说其他的。
  但是如果是Donald Norman先生给我发邮件的话,他肯定会先说嘿,Prof.kun—Pyo lee我们应该先在哪里碰头呢?他们是通常先直奔主题,总是先从具体的事情说起,这就是我们非常有差异性的文化方式。我这里呢做过一个实验,比如说亚洲人,你知道我们观看这个图片的时候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对于这个人们观赏这幅图片的方式进行了录像,并且对他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西方人呢会直接观察这个老虎,而东方人呢看的不只是这个老虎,而是会观察周围的情况,老虎周围的图片情况,所以我们的挑战是什么呢?就是你在呈现某些事务或者某个界面的时候,如何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我们进行过一些眼动跟踪和鼠标的跟踪,在中国的雅虎和美国的雅虎使用用户的体验当中,我们测试过他们如何移动他们的眼球和他们的鼠标。在右边也就是这里,是这边,大家看到吗?右边,这是西方人的集中点,他们之间就会看到页面最中央的信息,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通常会环视着整个页面,可以看一下别的界面,别的滚动条等等,然后再看中间的这个情况,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结果。再比如说这里,再比如另一个区别是什么呢。
  西方人,西方人对于名词的这个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亚洲人他们非常喜欢使用动词,所以呢,我们密西根大学有一个教授,他研究过在购物中心小孩子们的说话的方式。他们注意到西方的家长、西方的母亲说话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用名词,比如她们问我,你要咖啡吗?他们会说,咖啡。但是亚洲人会说,你想喝点什么吗?用喝这个动词,再加上喝点什么,这个区别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动词其实是连接名词和名词之间的一个词,所以我有一个学生,有一个女学生,她比较过手机的可用性界面,可以看到,在英文的界面里面很多都是用名词来做菜单,但是中文里面是用动词来做菜单的选项。我们怎么做呢?比如说,你要拍照,在手机上面拍照,英文菜单里面写的是图片,或者显示。而在中文里面呢会用动词来作为显示界面,这些细微的区别其实是跟我们不同层级的不同颗粒度的文化程度。
  但是直到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我们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包括画草图,我们有一些实时的草图,还有不同的方式,你知道,我这里画草图,展示草图必须非常的小心,因为我们这里有草图的专家,你要知道我们这里有很多不同的设计方式,我们最近才发现其实文化与我们的这个方式,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不的文化,我们会有对于这个设计的方式、方法论,都有着很强烈的讨论。但是,有的时候设计的方式其实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有如此多的设计方式,比如说,有那个运用的研究、有市场研究,有市场行销策略等等,我们有这么多的方式,有的时候,我们这些研究方式却不适合我们,对于我们的设计需求却并不合适。而且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定制化的设计,所以在我们KAST(音)大学,我收集了所有不同的所谓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那么这里呢就是我罗列的所有的设计方式,另外呢,我还做了一个,为了以用户设计为中心的设计方式,罗列了一张很大的表,这里包括短期的方式,长期的方式,以及是否你有很大的人力资源,在这个列里面,我设计了很多的不同的场期的设计方式。但是我发现呢,所有的这些方式,所有不同的这个设计方式其实它讨论的都是用户、用户,它的中心点只有一个,用户。所以我们呢就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用户上面,而形成了我们以用户为中心的这个设计理念。
  但是你也知道,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其实它很大的基础就是在于观察用户的行为上面,但是,我要问的就是什么呢?这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它是在北美的地方逐渐发展,并且强大起来的。那么这个研究方式,它其实是,研究的是在那个文化背景下的用户,他们的研究方法,设计方法是不是适应亚洲的用户呢?我发现其实有些方法并不适合中国或者亚洲的用户,所以我的问题就是,你知道,有一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这些它原本是为了欧美的用户来(使用),他们是通过对欧美的用户研究发展起来的,那么它对于中国和亚洲的用户是不是也同样的适用呢?答案是不一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同的国家的用户使用手机的方式不一样的,我们在印度、韩国、欧洲都进行了用同样的手机的不同的观察方式。但是我们在这里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说,很多年前,我领导了一个跨文化用户体验的一个项目,我们的项目的参与者是包含香港、日本、韩国等不同的地方,我们发现了有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在日本,在日本最常用的一种用户体验设计方式呢,就是家访,但是家访很难在日本进行的,因为日本人呢非常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他们很难对外开放,但是在中国的话要进行家访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很好客,他们很愿意让你进入他们的家中了解情况,这其实就是不同的文化要求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当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韩国、中国以及中国香港人,还有日本人他们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那么,而有的时候呢,我们采用相同的方式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说我们会有工作坊的这种研究方式来观察用户的不同反应,那么有人说,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但实际上不同的人的想法会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还有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时间,还有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技术,会产生不同的技术。
  比如说在印度,他们会用这个Web作为一种设计方式,但是因为在印度还有一些文盲的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文盲存在,所以有一些设计方式就是会不一样的。还有呢,有的时候不同的政治背景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比如说,在亚洲,尤其是在韩国,我们的这种政治体系是有层级性的,而在香港的话,我们的政治体系则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当中,在设计文化当中,存在的这样多的差异性。我们在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不同方式的,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调查,在调查问卷当中我们通常会问用户很多的问题,但是对于某一个观点的同意程度,我们有强烈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强烈的不同意,而对于中国的用户他们很倾向于,中国和韩国的用户很倾向于说,我既不同意也不不同意,而美国的用户会选择我强烈的反对,或者我坚决不同意这样子的选项。你们可以看到亚洲人不喜欢做出太过否定的回答。
  那么在这里,我们还看到有不同的讨论文化差异的书籍。比如这上面一本书是非常出名的,还有霍夫·泰德(音),一个社会学家写的一本书,还有国际商务部的一本书,还有我刚才提到的作者写的一本什么呢,它就是《思想的地域性》,这是密西根大学的一个教授写的,在这本书里面,他比较了亚洲人和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你们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看到,知道在西方人制定一些规定的时候,他们会用西方人的一些方式,这是西方人的方式,你们看一下。在他们制定规则的时候,他们会听取自己的意见,西方人有着他们自己对于正确与否的标准,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他们最终极的想法是什么呢?他们自己是怎么想,怎么感觉的。而亚洲人则想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别人会怎么想。他们周围的人,尤其是对比他们年长的人,或者是比他们高级别的人会对他怎么看,这是亚洲人和西方人想法的不一样。他们会很在意他人的想法,而西方人则很在乎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进行这个研究的人,发现这个西方人和东方人其实很难进行真正的交流,因为西方人来说他们很喜欢表达个人的观点,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喜好,而亚洲人则不同。所以,我们对于亚洲韩国、还有欧洲的荷兰等地做了相同产品的可用性测试,然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什么呢?比如说你们可以看到深灰色是荷兰,而浅灰色代表的是另一个国家,你们可以看到,荷兰人的话,荷兰人当中每100个人当中有80个人给出批评的意见,但是韩国人呢?他给的否定意见则非常的少,所以我们发现韩国人通常说恩,是的。他们说得比较少。而荷兰人,他们则基本上一直都在说话。他们说话的时间,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要比韩国人长,而且荷兰人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比如说,他说我6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玩游戏了,而韩国人怎么说?韩国人经常会说,哎呀,我这个东西做得不好,他老是批评自己。而荷兰人会说什么?我这个是不是可以按这个按键呢?这个手机是不是已经打开了呢?我们发现,荷兰人他会很积极的询问一些问题,而总是以积极的方法看待问题,而韩国人总是会挑自己的毛病,不自信。
  那么再可以看到这里,韩国人和荷兰人的反应又不一样了,我们做的好的时候,我们发现大概有300多个韩国人会不停的自言自语,而200多个人差不多会这样子。另外呢,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研究当中的主持人,他们自己自言自语,或者喃喃自语的这个频率也会不一样。那么我们看这里,这里是我们把他们研究当中所说的话视觉化了。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这是所有的荷兰参加者的情况,你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互动非常多,在主持人和受访者之间的对话非常的频繁。而在韩国呢,他们对话的频率非常得少,虽然他们同处一室,但是他们互相的进行交流是非常的少的。只有在休息的时间,他们才会了解一下,会闲聊一下。比如说你从哪里来的?我是从中国来的,然后发现我们之间的姓是一样的。只有变的熟悉了,他们才会开始聊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样的研究活动当中,韩国人他们会想,如果我这样说,他们对方会怎么想?他们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所以他们很在乎对方的认同性。而在荷兰呢?他们则非常注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呢,我们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些,制造了一些有些不同的方式,比如说这像一个小娃娃,这是一个研究工具,还有呢,交流小组研究的时候,那些受访者呢会玩一玩这些小玩具。这样子的话,他们觉得这个玩具可以这样玩,这个玩具可以那样放的话,这样可以缓解一开始因为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一开始我们要建立起关系,这是重要的关系。我们一开始在韩国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破冰和热身。我们可以通过让受访者来讨论应该怎么样玩这些玩具,而增加他们的参与性,这样子的话呢,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个交流小组的交流情况就大有改善了。你们可以看到这个交流频率他们就大大增加了,在一开始他们交流的很少,到后来他们交流的频率就大大上升。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学生的经历,我们会玩一些拼图游戏。但是,在拼图游戏的时候呢,我们在进行拼图游戏的时候,他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说,这是一个日本的研究情况,问得是什么呢?这个背心上面印了一个“2”的男的会怎样?比如说当我问你,你觉得这个中间这个男生他开心吗?你可以看到,这里中间穿着2号背心的男的好像很开心的样子,但是他背景中的其他人看上去并不是很开心。
  你看这张图片怎么样呢?就是你拿这张图片给不同的人来看,回答是不一样的。
  那么你们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图片拼图的时候,你们可以看到这个同样的男人有着同样的表情,但是背景却是不一样的,你们会发现,对于不同背景的这个反应,不同的国家的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我们对于不同的文化当中,差异是非常的巨大的的。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是时候要考虑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立最适合我们文化的这个设计方式和研究理念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你知道,其实没有什么设计是放在架子上可以即拿即用的。我们不同的设计方式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有着相当的职业敏感性,并且了解我们为之设计的人们的真实需求。我们必须对于用户的真实需求有着非常高度的敏感和充分的理解。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呢?你知道用户他们的想法是不断地在变化着的。比如说在19世纪的时候,比如说这是设计师和用户的一种想法其实在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完全用不着考虑你的用户,因为所有的用户其实就是你的邻居,就是你的家庭成员,所以你觉得你早就已经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了。而在5060年代的时候,设计师是占主导,有决定地位的,他觉得我设计的东西用户就应该要用,而用户呢则发觉,其实我也没有选择,我没有办法,必须要适应已经设计出来的东西。而到了80年代的时候,用户他们变的更为地成熟,然后他会要求设计师、设计人员为他们来设计适应他们需求的东西。他们开始向设计人员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到了现代也就是说,21世纪,用户的要求不仅是设计人员要为他们设计喜欢的东西,用户也会说,其实我自己也可以设计,我可以参与到设计中来,这就是现代的情况。
  所以,总结一下,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呢,在以前那个设计人员包括这个制作人员,设计师,还有主持人,以及分析和观察师,而这个,而中间的这个人员我们可以看到,你可以看到有一些不同的背景,有一些展示和图片、图表等等。这是我们的一些设计方式。那么你知道我们设计的不仅是产品,还有、还有一些情景的情况,比如说,你可以看到,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有不同设计的方式,有些用户,没用户、未用户,不同的用户,这样的设计方式其实并不简单。
  在将来,我们这里非常著名的一位用户研究人员威廉姆·辛普森。他说,其实未来就在手中,未来就在眼前。你其实可以看到未来。你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集体的行为,你们可以看到这里白鹅,它们在一起长途旅行,但是,你们可以看到这些白鹅他们在迁徙的时候其实是有着合作的。而另外一点重要的就是开放性。你们可以看到这个制造者的创新性,你知道从现在开始,从现在起,你们可以看到,制造者的创新性,他们现在变的越来越快,而同时呢,这个用户的创新性和它开放式的合作,现在变得越来越紧密。你们可以看到这里。
  比如说,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设计的所有的产品,有的时候,其实用户正在改变我们所设计的产品,而他们的这种改变是具体的使用情况和他们具体的使用需求来的,你知道用户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接受我们所设计的产品。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我们设计的产品。而根据一项在英国进行的调查表示,这个调查在300万受访者当中进行,我们可以看到6.2%的受访人,在英国有6.2%的人会对他们购买的产品进行改装和改造,使这个产品更适用于自己的选择。你们可以看到,这里我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用户,用户的要求是什么呢?将来会怎么样?我想说的是,我们设计是由用户来进行的,而不是为用户来进行设计,由用户自己来进行设计。比如说,在这个网站上面,LOGO.COM,你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这里设计自己的LOGO。你可以在网站上发布你公司的信息,描述一下你公司的这种情况,然后呢,很多网站用户就会为你的用户来设计,来设计你的公司LOGO,他为你进行这个LOGO设计,他的费用则是非常低廉的,这比雇佣专业的设计公司要便宜得多。可能有的专业的设计公司会说,你觉得他们设计出来的效果好吗?质量好吗?他们业余选手设计出来的这个LOGO并不代表任何的意义,但是,你要知道,在很多年前,当设计中心刚刚开始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那些设计人员也说,你看看这个计算机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你们到了今天,你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知道计算机发挥着多大的作用。再比如说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重新设计我吧,这里有一个网站叫:重新设计我吧。你们可以看到在第二种流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用户中心设计的这个另外一种方式是这个样子的。你们可以看到我们这里观察人们的行为,要求用户来参与设计,并对他们设计的产品进行测试,然后再对于用户进行访问。那么你可以看到,现在,其实我们,以前的流程是单项的,但是你现在可以看到,用户其实在我们新的这个设计流程当中有着充分的参与性。设计不再是单项的,设计不再取决于设计师而取决于用户。设计人员把设计的权利交给了真正的用户。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这个微博,你们可以看到,比如说在日本公厕里面发现有一个日本人他在公厕里面发现没有厕纸了所以他就把这个尴尬的信息放到了微博上面,你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网站上的报道:某个日本人他在公厕里面发现这个厕所里没有了卫生纸,所以他就把这个微博公布在网上,然后20分钟之后就有人真的把手纸送到他所在的厕所。你们可以看到,他设计出了产品,他用微博来向别人寻求帮助而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其实这个是跟设计是异曲同工的。你可以告诉别人你需要什么,而将有设计人员把你想要的东西送到你的手上,比如说在这个APP,他们设计的是软件,而他们的目标是设计最容易使用的应用软件。
  很简单啊,一拉,一拖,整个运作就成了。然后把声音给录入进来,然后和所有的按键进行一个链接,然后下载链接,然后现在手机里就有了的声音,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任何的家庭主妇,没有一些专业的技巧,不久之后呢,你就很容易自己开发出一些你所想要用的应用程序,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久的将来呢,我们就会从不同的这种层面上去设计适应我们需求的一些软件。比如说有的时候你想要成为一个会员的话,你可能是要进行不停地这种申请对吧?但是呢,现在你再来看看目前的这样一个过程,你通过这个Face Book,或者是简单的输入,你就是用户了。那么所有的这些变化呢都和谷歌是紧密联系,那么谷歌对所有的这些书籍进行扫描。它把所有的这些书籍的名录在一定的项目下进行一个排列,然后把它连到这个Face Book进行连接,然后给这些用户,而这些用户不用花任何钱,可以把这些书尽收眼底,这是谷歌带给大家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信息沟通的模式。我在LG集团,我们如何利用这种产品设计的理念呢?当时我们一个设计师就是做了这样一个锅台,他用特别控制的按键,你可以记录下所有之前烹调过程中的一些信息,所有的细节,比如说温度是什么样的,你怎样把这些材料进行配比等等,都可以通过这个智能锅台进行记录。然后它把所有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呢,把它上载到食品委员会,食品委员会可以帮他把这些信息整合成菜谱,然后再整成书出版来卖。这些人可以去下载这些菜谱,可以自己在家里面进行使用。把它当成成品一样,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烹调。所以你再也不用打电话给你妈说,妈,我如何把汤做成你做的味道,这就再也不用担心了,这个产品可以把所有的信息记录下来,所以这个产品可以告诉我们,不仅烹调,也帮我们记录,也帮我们发表信息,可以把这个信息传给别人,别人可以上传、购买,销售,再度销售,形成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链条。所以这也是我确信未来的时代,在其他的一些领域里面沟通信息的一个行走模式。我可能时间啊不是那么多了,快一点往前翻几页。
  所以呢,最后,设计师通过一定的思考加工呢,发明出软件硬件这样的设备的结合,然后呢,把很多的这个工序呢使得用户可以接触上,用户可以通过上传和下载把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传播,这些信息数据进行过滤最后再回到开发设计师这里进行下一步的更新设计,如果这样一载有机的流程真正成为现实的话,作为设计师来说你必须要有一个全景的认知,尤其是要对用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大众的用户是有效的信息渠道,这是一种交互的过程,框架的设计师设计出框架给用户,用户通过使用给予反馈,他们相当于一个一起合作,重新更新、提高产品的性能,这样就成为一个公开的沟通渠道,所以用户不仅仅是用户了,也是信息的反馈者,信息的生成者,这是我演讲的最后一页,克瑞斯在书中呢,他的书中谈到这样一句话,他说:再一次,就和当年一样,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们的这种天真,已经不在了,我们再一次回顾呢,我们的这种天真和这种原始的勇气一旦丢失的话,可能是再也找不回来,但是这样的一种遗失要求我们认真的对待,勇敢的面对,而不是否定,而不是逃避。所以呢,大家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下呢虽然我们可能要丢掉我们的原始的一些天真,但是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所有的实际情况,谢谢大家,这是我的演讲。
 
 
(来源:计世网 
深达观点
OUR VIEW